极星时序数据库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数据库。
极星时序数据库采用目前主流的并行计算技术和分布式架构,可对实时、准时序数据进行高效压缩和长期历史存储,并提供高速数据服务;可实时采集、获取企业运行中的各类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支撑各类业务的共享信息,打通企业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企业生产、过程监控、经营管理等各部门的实时信息需求,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运用组态图形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监控可视化。
提供云上服务,满足用户数据库服务云化需求。
基于数据推送引擎,构建便利的实时数据访问手段。
提供SQL,满足用户数据统计分析需求。
极星时序数据库针对大规模数据应用及大量用户使用的场景,可使用云部署方式,提供实例操作、实例监控、主机管理等功能,实现数据库统一管理,节省安装运维工作。
极星时序数据库针对不同场景有不同的应用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云端应用、套装应用、嵌入式应用。从而实现了云边端多产品的全覆盖,能有效减少企业开发成本及开发复杂度,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无缝数据同步。
采用极星时序数据库,可满足云端、边缘侧及设备侧的时序数据管理要求,实现云端、边缘侧及设备侧时序库之间的数据协同。
极星时序数据库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计算服务集群、配置管理集群以及数据服务集群。
极星时序数据库可支持每秒百万级别时序数据点数据写入;具备PB级别的数据存储能力。
极星时序数据库针对不同数据类型使用不同压缩算法,极大提高压缩效果,具体压缩比如右:
针对网络安全要求,极星时序数据库提供有数据隧道服务,为分布在不同安全分区的时序数据库之间构建了高速的数据交互通道,建立起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连接的桥梁。
极星时序数据库具备健康状态监测功能,可进行连接数量监控,查看每个服务的写入流量、查询次数等运行信息。
针对传统数据库在海量时序数据场景下存在的“存储成本大、维护成本高、写入吞吐低、查询性能差、数据延迟高”等核心痛点,极星时序数据库通过自主技术研发攻关,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为客户带来了更舒适的数据使用体验:
支持每秒钟百万级别数据点写入。
支持每秒钟对千万级别数据的分组聚合运算。
用更低的成本存储海量数据,维护成本低,性价比在业内十分明显。
不同于开源项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云边端环境适应性强,满足多场景、大规模、多元化数据服务需求。
极星时序数据库在企业生产、大数据中心、物联网3大场景具有广泛应用空间:
在各个行业的生产过程数据管理、厂级监控系统、智能实时信息互动平台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极星时序数据库是企业大数据中心的核心产品,用于集中EMS/SCADA、DMS、计量自动化、在线监测等自动化场景。
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IoT)设备监控系统、企业能源管理系统(EMS)、生产安全监控系统、设备检测系统等场景。
针对上述场景,极星时序数据库拥有不同解决方案,可适用于电力、石化、交通、物流、环保等十余个行业的时序数据融合、存储、分析和发布。
智能电表、电网、各种发电设备的集中监测;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调度等各个环节的运行实时监测、设备实时监测。
火车、汽车、飞机、数据的实时监测;实时路况,路口流量监测,卡口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油井开采、运输管线、运输车队的实时监测。
物流运输车辆、货物及集装箱的追踪监测。
天气、空气、水文、地质环境等的监测。
军事装备的数据采集、存储与分析。
生产过程管控,流程数据、供应链数据采集与分析。
电梯、锅炉、水表、气表等各种设备监测。
互联网应用的PV/UV数据,基础设施性能监控;服务器及应用监测、用户及广告点击日志;上网/通话记录、个体追踪、区间筛选;话费详单、用户行为、基站及通讯设备监测;交易/存取记录、ATM、POS机监测。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有海量的设备监测、实时数据监测需求。我们通过建设三峡实时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了现地层、数据采集层和厂站应用层的融合应用,包括全景监测、油气监测、局放监测等全方位的功能,以及高级分析、振摆分析、工况分析等高级功能,实现了多源数据的融合及统一的在线监测和分析应用。
截至到目前,我们建设了9套在线监测系统、20万测点在线统一监测平台,可实现每秒120万+实时监测数据,历史数据记录3万亿+,有效支撑了三峡“智慧电站”战略的建设。
该平台是南方电网面向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实时数据管理的支撑平台。我们通过对生产运行过程中各业务应用形成的实时历史数据,进行统一的存储、集中、整合、共享和分析,为客户提供标准统一的访问方式,实现绿色电网要求和经营管理应用。尤其是针对跨专业跨部门的综合业务应用,该平台在实时历史数据层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其中,实时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当前电力生产运行状况,历史数据则是随时间沉淀下来的带有时间标识的生产数据,都是极具价值的数据资产。项目建成以来,共接入测点2亿+,实现历史数据记录5万亿+,为南方电网经营管理提供了高效数据支撑。
具有多项时序数据处理专利技术;
通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赛宝实验室等多家权威机构的测试验证。
基于微内核技术,单服务器节点满足2000万以上标签点容量;
存储计算分离架构与混合式存储引擎,读写性能每秒大于600万条记录;
高效压缩算法,数据存储压缩比超过30:1。